热血文章网 手机版

唱山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6:34:00    

周瑄璞

3月上旬,北方春寒料峭,陕南已是春水流淌,山花烂漫,茶林尽染。我们穿过秦岭,与紫阳民歌有个约会。

“郎在对门唱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山歌不唱不开怀,磨子不推不转喽喂”……纸上这有限的文字,实在无法记录歌词腔调的精妙、婉转、灵动,情感情绪的热烈、活泼、明快,还有那贯穿始终无处不在的舌音、转音、过渡音,以及最后收腔那一声直冲脑顶的亮丽高音“呀喂”。我们被这水灵灵活泼泼的山歌打动,为之陶醉。

我们这次见到了两位“歌王”。

78岁的何耀信是紫阳民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城关镇何氏民歌演唱队的老前辈。他家上面两三代、下面三辈人,都是民歌演唱者。何老先生没上过学不识字,可他温文尔雅、谦逊有礼,气质风度颇像一位中学校长,这跟他一生浸润于民歌有关。自幼跟大哥学习唱歌,从小小孩童唱到年近八旬,胸中歌千首,开腔不重样,仿佛他这里就是一个民歌资料库。前年他响应县上号召,将自己收藏整理的近千首原生态民歌录音磁带、光盘、歌谱,全部捐献给有关部门收藏、保管。何耀信曾参演传承紫阳民歌剧《王二嫁嫂》,还时常导演剧目,写歌填词,辅导年轻人。

另一位是李德堂。李德堂说,每次演出回家,看到妻子在田里劳动就非常心疼,自己有两个儿子,负担重,要通过唱民歌多挣点钱。李德堂是紫阳高腔第一人,也是紫阳民歌非遗传承人,他是个乐器多面手,唢呐、二胡、锣鼓、电子琴样样精通。

与何耀信很像,李德堂家也有唱民歌的传统。他从有记忆起,耳边就歌声萦绕,田间地头干活时跟着大人学唱,个头一点点高时爱上了民歌。小学一年级“六一”儿童节的演出,是他平生第一次登台唱紫阳民歌。从此,他与之相伴整整半个世纪。农忙在家干农活,农闲出门去唱歌。接受采访时,他说上几句,就要起身唱一段,仿佛只有高歌一曲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抒发情怀。生于1968年的李德堂身姿轻盈、满面红光,貌似70后或80后,我们夸他显得年轻,他自嘲说,不行了,老喽,年轻时身体棒底气足,一声高腔嗞啦上去,跟闪电一样。

李德堂对紫阳民歌的理解,和老一辈的何老先生有所不同。他的儿子又与他不同。儿子给他建议,可以根据时代发展,对歌词、歌调进行适当改编,比如说可以融入摇滚曲调。李德堂听取了90后年轻人的意见,于是尝试用摇滚节奏演唱《郎在对门唱山歌》。小小改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欢迎。李德堂没有发飘。他认为这种调剂可以根据听众的组成偶尔为之,而民歌精髓和优秀传统必须保留。

“酒不劝人人不醉,花不逢春不乱开”。我上网查找资料,发现有当地文艺青年谱词作曲,将民歌歌词镶嵌其中,以流行歌曲形式,发布于网络。传统与现代结合,紫阳民歌在一代代人的歌声中传扬、生长。

前不久,青年歌手黄杰、唐丹丹走进央视“民歌·中国”系列节目,“大巴山的天籁之音”——紫阳民歌又被注入了新的传播活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7日 20 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