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能”养出冷水鱼
周梦娇

滨海县陶湾海洋牧场陆上冷水鱼养殖试验基地。人民网 周梦娇摄
养了十几年淡水鱼的王晨浩,第一次尝试养海鱼,而且是利用液化天然气释放的冷能养殖冷水鱼种。这对他是个新鲜活,而对江苏盐城滨海县则意味着新增一个靠海吃海的领域。
“走,带你去看看。”上午9时,到了放水时间,滨海县陶湾海洋牧场陆上冷水鱼养殖试验基地技术员王晨浩向输水管道源头走去,10多个圆形养殖池分列两侧,池里分别养殖有三文鱼、硬头鳟、鲟鱼、多宝鱼等。
养殖池里的水,来自中海油盐城绿能港LNG接收站的生产用水,通过一条直径16厘米、长2000米的管道,每天3次定时输送。
从LNG接收站到新法养鱼,这种奇妙嫁接是怎么实现的?

中海油盐城绿能港的LNG储罐。人民网 周梦娇摄
原来,养殖高经济价值的冷水鱼,控温是最大的限制条件。就在去年6月,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中海油盐城绿能港6座LNG储罐全部建成,项目一期及扩建项目稳定气态最大外输量达420万吨/年,可释放冷能约348万吉焦。
零下162℃的液化天然气,需要与海水换热、升温,才能以气体形式向外输送。这个过程中释放的冷能,能让海水温度降低5℃。
“如果冷能排入大海,导致海水温度降低,就会破坏海洋生态。”滨海港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欢说,而如果把换热过的海水放进池子做成“鱼塘”,就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LNG冷能交换中心。人民网 周梦娇摄
“拿自然状态下的三文鱼来说,鱼卵在淡水中孵化、银化,随后进入海里长至成熟,再洄游到出生的河流产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刘宝良曾多次实地考察,“只要提供合适的水温、水质、饵料,就能实现洄游性冷水鱼的近海或者陆上养殖。”
去年7月,滨海县农旅集团联合中海油江苏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依托黄海水产研究所的技术支持,建成国内首家利用冷能养殖冷水鱼的试验基地。
“这种模式能否养好,一开始我们心里也没底。”王晨浩介绍,技术团队搭建了海水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针对盐城近海海水泥沙量大、水质不稳定等特点,提升原水处理工艺,同时减少换水率,让水质更稳定。他们还多方请教水产专家,不断调整养殖参数。

王晨浩在给三文鱼喂食。人民网 周梦娇摄
走在一期10亩规模的养殖实验基地,一路可见各式监测设备,养殖池内水位、溶氧、温度和水体交换量等均由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控。王晨浩依次检查排污阀门、氧气阀门、回水阀门等,并在智能管理系统里记录下鱼群生长情况。10时许,他拎着复合配比的鱼饲料开始喂食。
“这批三文鱼去年投放时约200克重,两年时间就能长成10斤左右的成鱼,预计明年上市时可以卖到100元/斤。”王晨浩透露,基地二期150亩正在扩建,设计年产能达24吨。
时下,这座养殖实验基地每天利用冷能6吉焦,相当于节约用电1680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935公斤。在盐城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看来,过去冷能是“能源黑洞”,如今已在这里造就“蓝色牧场”,工业余能+智慧渔业达成了经济、生态双赢账。除此之外,制冰厂、冰雪大世界、冻干果蔬厂、算力中心等冷能应用场景还在不断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