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一所中等职校教室照明标准不符被罚,国标落实几何?
近日,辽宁丹东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因教室灯光设置不符合标准,被卫健部门处以“警告”的行政处罚。据了解,该校被处罚的具体原因是3个教室灯光设置不符合标准。其中,二楼教室203、204、205室灯管方向相对黑板按平行布置,为非控照式灯具,且均无黑板照明灯。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大众对学校照明标准的关注,国家标准有哪些具体规定?各地学校照明标准执行情况究竟如何呢?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现行的学校照明国家标准为《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 7793-2010),标准规定适用于城市、县镇的新建、改建和扩建普通中小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明确规定了学校教室的采光照明标准,其中包括教室的采光要求和教室的照明要求。
在执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部分地方还对学校照明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发布了地方版本标准。

丹东卫健委公布行政处罚。图片来源/丹东市卫健委官网
一学校因教室灯光不符标准被处罚
记者了解到,4月3日,丹东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公布了“丹东市爱霜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环境卫生质量及教学设施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案 行政处罚公示”(以下简称“公示”)。
该“公示”显示,执法机关为丹东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5年3月27日在对丹东市爱霜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该校二楼教室 203、204、205室灯管方向相对黑板按平行布置,为非控照式灯具,同时这三个教室均无黑板照明灯。
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六条第一款;《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三十三条,对该学校处以“警告”的行政处罚。
据辽沈晚报报道,丹东市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已经了解到该学校被行政处罚的情况,目前正在督促该学校进行整改。
记者注意到,《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六条第一款中规定:学校教学建筑、环境噪声、室内微小气候、采光、照明等环境质量以及黑板、课桌椅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依据第三十三条规定,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对直接责任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进。情节严重的,可以同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根据丹东市爱霜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官方公众号显示,该校始建于一九八九年,是一所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美容美发化妆与形象设计等11个专业,每年在校学生500多人。针对上述行政处罚,该校相关工作人员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教室内少了俩灯管(被处罚),感觉有点懵。”不过,该工作人员表示,既然执法部门已下达处分,将按照要求进行整改。
实际上,因教室灯光设置不符合标准被行政处罚的案例并不少见。例如,2023年,青岛市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信息公示平台显示,青岛市崂山区凤凰台小学因教室照明以及黑板设置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被崂山区卫生健康局处罚;2024年11月27日,贵港市港北区西江小学因教室照明不符合相关规定,未配备9盏以上教室照明灯具,且未采用配有灯罩的灯具,被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的行政处罚,并责令立即改正违法行为。

国家对教室照明有严格标准。 视觉中国图
多地发布地方版本标准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眼睛尤其需要悉心呵护。学校作为学生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照明环境的优劣直接关乎学生的视力健康。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蓝皮书(2021版)》在关于“教室照明装备的光健康思考”部分提到,教室是比较特殊的室内场所之一,儿童、青少年的视网膜正处于发育过程中,眼角膜和晶状体更透明,瞳孔较大,对光线更为敏感。因此,教室照明设计在充分考虑视觉需求的同时也应考虑光的生物效应,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室照明对学生健康的不利影响,降低近视率、提高学习效率,抑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出现。
那么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的要求标准是什么?记者注意到,现行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为2010年发布的《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 7793-2010),标准规定适用于城市、县镇的新建、改建和扩建普通中小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
在采光方面,该标准规定,学校教室的朝向宜按各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不宜采用东西朝向,宜采用南北向的双侧采光。教室单侧采光时,光线应自学生座位的左侧摄入。南外廊北教室时,应以北向窗为主要采光面;教室窗地面积比不应低于1:5;教室应设窗帘以避免阳光直接摄入教室内。
关于照明要求,教室课桌面上的维持平均照度值不应低于300lx,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7;教室黑板应设局部照明灯,其维持平均照度不应低于500lx,照度均匀度不应低于0.8;教室宜采用 3300K-5500K 色温的光源,光源的显色指数不宜小于80等。
现行的《中小学校普通教室照明设计安装卫生要求》(GB/T 36876-2018)为国家推荐性标准,对中小学校普通教室桌面、黑板面照度和设计安装卫生要求等进行了详细规定。例如:教室宜采用悬挂式格栅灯具,灯具效率不应低于60%;统一眩光值(UGR)不宜大于19。灯具采用吊杆安装方式,并按教室纵向(灯具长轴垂直于黑板)均匀布设,教室照明功率密度不应高于11W/㎡,有条件的地区宜低于9W/㎡,灯具距课桌垂直距离(g)不低于1700mm等。
此外,《儿童青少年学习用品近视防控卫生要求》(GB 40070-2021)也涉及到普通教室照明灯具的卫生要求。
记者还注意到,在执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部分地方对学校照明改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发布了地方版本标准。
据公开资料梳理,至少11个地方发布了学校照明地方版本标准。
例如,2020年6月,全国首个《中小学幼儿园教室照明验收管理规范》(DB3201/T 1006-2020)(以下简称“验收规范”)在江苏南京出炉。该“验收规范”有多处创新:首次要求教室照明可视化设计数据贯穿项目全流程,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性能数据与验收现场实测数据在多环节对照校验,提高设计到验收的质量可控性;首次提出蓝光双重检测机制,不仅要求每一类灯具必须出具无视网膜蓝光危害检测报告,还在现场验收环节中,增加便携式光生物安全测试仪现场双重检测。
上海市地方标准《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室照明设计规范》首次将LED灯具纳入教室照明标准,针对蓝光危害、频闪和闪烁、灯具可靠性、显色性、照明功率密度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限制,保障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学生产生危害。针对幼儿用眼特点,增加了幼儿园照明的专门版块,明确了幼儿园各类活动用房的照明要求。
另外,还有多个省份依据相关国家标准,也出台了地方政策文件,推动学校照明标准的落实。

《中小学校普通教室照明设计安装卫生要求》中的教室照明设计俯视图。 图片来源/文件截图
各地普及程度存在差异
为了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卫生标准,为推动学校照明标准的落实,相关部门还印发了工作计划。
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改善视觉环境,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鼓励采购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和坐姿矫正器,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严格按照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使用利于视力健康的照明设备。加快消除“大班额”现象。学校教室照明卫生标准达标率100%。根据学生座位视角、教室采光照明状况和学生视力变化情况,每月调整学生座位,每学期对学生课桌椅高度进行个性化调整,使其适应学生生长发育变化。
为贯彻落实“实施方案”,自2019年以来,有关部门定期开展教室采光照明情况大抽查,以“双随机”方式进行抽检、记录并公布。2024年,国家疾控局等3部门对抽检方式和内容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一是尊重婴幼儿成长特点和规律,精准实施抽检工作,将托幼机构细分为托育机构和幼儿园;二是针对不同机构的特点,明确抽检内容、抽检标准,对检查项目进行了优化调整。
针对学校照明问题,各地也在积极推动学校照明改造工作。例如2019年,温州市将 “明眸皓齿” 工程列为十方面民生实事之首,该工程由温州市教育局、市卫健委牵头,实现全市中小学生每学期两次视力监测全覆盖,完成中小学教室采光和照明标准改造8000个。
从全国范围来看,尽管各地都在积极行动,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重视程度等差异,学校照明的落实情况仍存在差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能够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学校照明改造,积极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对照明标准的执行力度较大,落实效果较好。例如,北京、上海等地的大部分学校已经按照国家标准配备了合格的照明灯具,部分学校还采用了先进的智能照明系统,能够根据室内外光线自动调节亮度,有效提升了照明质量。然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普及现状有待提升。各地公布的处罚案例显示,部分被处罚的学校所在地为地级市或县城。
2021年12月起实施的广东省地方标准《中小学校教室照明技术规范》率先提出现场光环境分为两档的要求,第一档为国家标准的最低要求,第二档为有利于视力健康和照明节能的更高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参考第二档要求进行验收。
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部分学校环境设施不达标的现象背后,原因复杂多样。资金短缺无疑是制约学校改善教学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许多学校因经费有限,难以承担教学设施的更新与维护费用。同时,部分学校管理者对教学环境设施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导致相关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此外,管理不善、维护机制不健全也是导致设施老化、损坏严重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各地在推进教学环境设施标准普及方面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普及程度仍存在显著差异。袁帅认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优先改进教学环境设施,可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政府财政支持、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教学设施能够及时更新与维护;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教学环境设施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共识,推动相关标准的严格执行;三是完善管理制度与维护机制,建立健全设施检查、维修与更新制度,确保设施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在有限资源下,最大限度地改善教学环境设施,为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