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文章网 手机版

“小种苗”孕育振兴“大希望”!通州区政协“京华议事厅”首次走进田间地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22:37:00    

“咱村的大棚得翻新了,建个像样的种菜平台,吸引年轻人回来种地。”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大务村村民代表邢国杉呼吁。

4月1日,通州区政协“京华议事厅”活动首次走进田间地头,20余名市、区政协委员,镇村干部与企业代表、村民代表以及市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实地察看大务村育苗基地和原有旧棚后,共商如何利用“小种苗”做活区域协同发展“大文章”,打造乡村振兴特色示范村。

大务村总占地面积5960亩,村内主导产业是蔬菜种植。2005年以来,村内建设完成温室大棚413栋。历经十几年雨水侵渗,目前可以正常使用的100栋大棚的部分钢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损坏,存在安全隐患,设施翻新重建问题亟待解决。

“通过‘小种苗’做活区域协同发展‘大文章’,打造乡村振兴特色示范村的项目建成后,将优化大务村蔬菜产业结构,实现全产业链运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可以帮助全村年销售收入增加700万元。”会上,大务村党支部书记王振江表示,该项目土地流转工作已全部完成,并由区农业农村局上报市农业农村局,目前处于停滞状态,需要相关各方协商、集体破题,推动项目尽快落地。

小小种苗,一头连着产业振兴,一头连着村民就业和增收致富。那么,大务村如何通过“小种苗”实现打造乡村振兴特色示范村?

在此次调研协商之前,通州区政协委员王红延就这个问题DeepSeek了一下。DeepSeek给出的答案提到大务村具有成片规模化经营的种苗企业、经验丰富的农业生产人员以及北京周边旺盛的蔬菜花卉及林果种苗市场等优势,而劣势在于大务村现有基础建设落后,缺乏智能温控系统等技术设施,急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天时地利人和,机会难得,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北京市‘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的机遇,因地制宜发展大务村‘小种苗’产业,切实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只有村集体挣到钱,才能给村民们发福利;只有村集体富起来,才能让老百姓有获得感。”通州区政协委员王连队建议,要充分发挥村镇带头人作用,带动村民建设村集体种苗产业,提升改造村内环境,并着力发展农村养老产业,在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就业的同时,吸引城里人来农村养老。

对此,市、区农业农村局、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破解村里旧棚老化、产业发展、闲置房改造等问题,结合项目申报情况、“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政策等逐一作出回应。

北京市政协委员汪碧刚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既要把大务村打造成为京津冀协同乡村振兴的第一村,也想把它打造成京东第一村,让这里的农村富而美。下一步,我们要把大棚种植产业发展起来,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日子火起来。”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卢彦指出,此次是“京华议事厅”活动首次走进希望的田野,汇聚多方力量共同为大务村“小种苗”做好区域协同的大文章建言献策,要吃透政策,整合农业农村、科技等资源,通过市区镇村联动,形成职能部门、政协委员、村镇农民等多方合力,真正把好事办实,将大务村“小种苗”做成“大希望”。


总监制:李木元

监制:康亮

记者:谢阿愁 易欣

编导:宋宝刚

摄像:赖仁杰

剪辑:周通

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