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文章网 手机版

上海发现中国未有神秘生物 官方回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8:49:00    

上海在2023年启动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近期,崇明区多个地方传出喜讯,调查发现的类奇异布纹藻为中国新记录种,直脉矮突摇蚊和小型棒脉摇蚊为上海新记录种,此前它们在上海地区甚至中国都未曾有记录。

水生生物是指生活在各类水体中的生物的总称,包括微生物、藻类、水生维管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等,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相互依存和协调,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去年,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指导下,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崇明区生态环境局组织上海海洋大学等调查团队对崇明岛河湖水生生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在东风西沙水库、明珠湖、北湖、南横引河、北横引河、团旺河等处设立了46个调查点位。

“这其中既有‘大江大河’,也有镇村级河道,还包括江苏辖区的部分河道,确保充分反映崇明岛生态水域的特点。”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张瑞雷介绍,调查主要选在春秋两季进行,春季是大多数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季节,秋季的生物多样性相对稳定,这两个季节水体环境也有较大的差异,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因此变化,有助于更全面了解崇明岛水体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状况。

在七滧港新陈海公路桥和北横引河利民桥周边,调查人员采集了河流底泥,回实验室“开盲盒”后有惊喜——里面有两种此前上海没有记录过的底栖动物:直脉矮突摇蚊和小型棒脉摇蚊。

图片来源: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崇明区生态环境局

图片来源: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崇明区生态环境局

张瑞雷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虽然名字里有“蚊”,但摇蚊对人畜并无多大危害,它们的成虫口针已经退化,不“咬”人,大多数摇蚊幼虫生活在底泥中,取食沉积物中的有机物碎屑、藻类、细菌、水生动植物残体等。

作为食物链上的中间环节,摇蚊联系起初级生产和高营养级生物,它们还能通过摄食,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从而改善底泥界面微生境。

在我国许多地方,摇蚊并不让人感到陌生,部分种类的摇蚊幼虫因体液中含有血红素,身体呈血红色,被称为“红虫”,是多种经济水生动物的优良天然饵料。

摇蚊(图左)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幼虫期占据整个生活史的大部分时间,完成整个生命周期大约2~4周。成虫寿命一般3~7天,成虫趋光性强,在清晨或黄昏群飞。俗称“草蚊子”的摇蚊和图右这群“吸血鬼”完全不同。 图片来源:珠海疾控

在非人工养殖的环境下获取“红虫”,主要是通过抽取自然水体底泥,通过筛选的方式获得,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可能打破水体原本健康运转的自净体系,甚至通过破坏许多生物生境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在南横引河沈港路桥附近,还有更多惊喜。调查团队利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到了类奇异布纹藻,这种藻类此前在中国未曾有记录。

这是一种附着或底栖性硅藻,其结构非常独特,藻体略呈“S”形,壳面中部宽,两端变窄,末端膨大略呈刀状,表面横纵纹交错成网格状,长度可达218微米,主要栖息于河口微咸水生境,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

类奇异布纹藻。 图片来源: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崇明区生态环境局

“发现难度很大,一小滴水,体积再小,也是一片居住着许多生物的‘丛林’,而且我们事先很难预判里面有哪些‘居民’。”张瑞雷表示,迷你尺寸的类奇异布纹藻还“披着迷彩服”——很多物质覆盖在它上面,难以呈现出清晰的特征,科研人员在鉴定过程中必须用强酸处理,剔除干扰项,然后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几千甚至上万倍,才能看清它的样貌,从而准确鉴定,这是一项枯燥却很有意义的事情。

“多项新记录的发现,对于理解崇明岛水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吴建强坦言,过去上海与水生生物相关的课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淀山湖、黄浦江等大型水体,各区小型水体内开展的调查十分有限,借助全市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让更多自然界的“遗珠”得以被发现。

“关于这些新记录物种在崇明出现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很有可能还有其他未被调查到的物种已在崇明定居,等着我们去探寻。”吴建强表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