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指标全省领先,南通以“产业兴”引领乡村振兴“增色添香”
四月气温回升,室外顿感燥热。中皋农产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生产线上,成千上万颗甜豌豆却在集体经历从新鲜到“速冻”的过程。一筐筐绿油油的甜豌豆经过清洗、烫漂、筛选、冷却等多道工序,被打包进入零下20度的冷库,不久后将出现在海外食客的餐桌上。据了解,该公司已形成了年产15000吨的蔬菜加工能力,主要包括如皋黑塌菜、速冻玉米、青毛豆、蚕豆、刀豆等产品,用农业现代化技术锁住“田间味道”。

4月17日,南通市召开“乡村全面振兴,书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该市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记者了解到,2024年,南通市在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蝉联设区市综合排名第一等次,多项指标全省领先,以“产业兴”引领乡村振兴“增色添香”。发布会前,记者领略了南通现代乡村的田园风光,参观了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创新等最新成果,亲身感受了南通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蓬勃脉动。

走进如东县虹桥村宜佳家庭农场,色彩斑斓、艳丽多姿的蝴蝶兰令人目不暇接。眼下,1万多平方米智能温室内,40多种蝴蝶兰进入开花期。农场负责人介绍,依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温室全天候无人化的自动运行,改善了花卉品质,调节了花卉生长周期,实现全年候供应,年产成花13万多株。

虹桥村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该村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成南通规模最大的精品葡萄示范基地,带动精品果蔬种植成为村里一项特色产业。如今蝴蝶兰、观赏鱼、水稻、鲜切花等不同主题的农场得以“复制”,成为展示如东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窗口,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农业体验活动。据了解,南通市塑造示范点,以镇、村为主体,因地制宜创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3个,数量列全省第一。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当前,南通市打造优质粮油、规模畜禽、蔬菜园艺、特色水产等4个超百亿产业链,培育形成以蚕桑、南美白对虾、四青作物等为支撑的25个十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建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数量列全省设区市第一。如皋黑塌菜、如东条斑紫菜、如东狼山鸡3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国家精品培育计划,17个农产品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在条斑紫菜龙头企业南通海达水产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加工今年的新鲜紫菜。“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售到欧美和日韩市场,2024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该公司董事长蔡守清介绍,企业已经建立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的一条龙完整产业链,并倡议建立了中国最大的条斑紫菜交易市场,形成了“公司+市场+基地+渔民”的养殖模式,带动渔民3000户。“如东紫菜”已成为享誉海外的国家地理标志产,产品远销欧美、日韩和东南亚市场。

南通的海洋捕捞和养殖产量同样持续保持全省首位。位于如东县丰利镇的江苏海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标准化标粗池里,从海南“远道而来”的南美白对虾苗欢快游动。虾苗对水环境的要求苛刻,海川水产与上海海洋大学共建产学研平台,开展“循环水养殖”等新技术,实现养殖过程中零排放。目前,公司集苗种繁育、动保饲料技术服务和生态养殖于一体,现建有19栋现代化生产车间、420口标准化标粗池。
日前,南通市委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印发,围绕粮食安全、农业科技、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资源要素等6个方面提出25项具体举措。《实施意见》特别强调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南通实际,聚焦重点、有所侧重,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花木盆景是如皋的重要支柱产业。如城街道大明社区以花木种植为特色产业,家家户户投身其中,然而收入却并不高。社区培养党员花木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从单纯的产品销售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转变,实现花木景观与家居庭院完美融合,以“场景革命”重塑传统业态,为苗木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村干部们一个个都晒黑了,但是村民们的钱袋子确实鼓了。”
站在白蒲镇合兴村元麦种植田里,一眼望去,绿麦翻滚。更吸引眼球的是新引进的全自动育秧流水线——填土、播种、上料,随后机械臂把一个个秧盘整齐叠放。合兴村党总支书记陈永建介绍,全自动育秧不仅能克服技术短板、提高出苗率,还能适配多种插秧机,大幅提升机械化插秧水平。据了解,合兴村因地制宜,建设南通市级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实现智能育秧、机插、烘干、仓储、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
产业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更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保障。下一步,南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通将坚持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布局、做强产业能级,不断培优育强发展主体、横拓纵延发展链条、挖潜提升发展业态,推动全市乡村产业振兴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亚运
校对 王丽丽